西方经济学缺乏科学完善的货币理论,对于流通过程的忽略使其原则上基于“货币外生-中性观”框架展开分析,无法从根本上摆脱“货币数量论”和“萨伊定律”的影响,其分析结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。在《资本论》中,马克思根据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,首先基于劳动价值论,从“交换价值”和“价值形式”理论出发,建立了一般、抽象的货币理论,揭示了“货币内生-非中性”的性质,建立了研究经济循环的基本分析框架;接着围绕具体的货币银行制度,在具体层面对中央银行、信用货币等现象及其“内生-非中性”性质进行了分析。马克思的货币银行理论包含着理论抽象和具体的统一,解释了货币影响经济的真实效应,体现了他对近现代货币制度的深刻理解。在今天,可以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和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上,借鉴后凯恩斯等非主流经济学中货币银行理论的新进展,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加深对“货币内生-非中性”性质的认识。 |